唱起来

至微家国事,至深国家情

来源: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9-09-16 01:42       点击数:

我是家里唯一一个2000年生人。聊到出生年份时,我常有种“世纪宝宝”的自豪,而外祖母总会遗憾地摇头:“好羡慕我们宝。我生晚了一年哦。”最近69周岁的寿宴上,旁人都劝她“还年轻”,明明应该怕老的她,却挥手笑道:“我再早生一年就好了。”

外祖母生于1950年。她这一生来过五次天安门,28岁、33岁、58岁,61岁和68岁。最近一次是她执意要送我来北京上大学。我们从838.7公里外的边境城市辽宁丹东风尘仆仆而来,满身疲倦,却仍架不住外祖母的强烈要求:来看天安门!

当我们灰头土脸地来到天安门前,只看见正在施工的解手架,外祖母透过绿色网纱,恳切地凝望着城墙中央悬挂的画像,失望地叹气又满足地微笑。她将我拉到身旁,低声说道:“孩儿啊,我看了四次天安门,原来它不是永恒不变的,也需要装修呀。”顿了顿,又缓缓地说,“你说四九年的时候,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?”

那一刻,我手背上的温度,竟似不只源于眼前年过半百的老人,更源于一段厚重的、鲜活的、积满了沧桑与辉煌的峥嵘岁月。这岁月坚硬,有国家的苏醒、颠沛、挣扎、沉淀、崛起与腾飞;这岁月柔软,有国人的向往、牵挂、寄托、执着、敬意、爱戴与祝福。

自我能用手指算清数字开始,我便知道1950年的前一年是1949年;自我接受到最初的历史教育时,我便知道我是中国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;但直到那一刻,我才知道我的外祖母近七十年的遗憾,对1949年的深深执念,是来自于一个人与故土、祖国的深厚情谊,那难以一言蔽之的感情。

我人生的第一首童谣就是《我爱北京天安门》,正是连小学都没念完的外祖母教给我的。幼儿园的才艺展示,大家唱的都是流行儿歌,我却一嗓子喊出“我爱北京天安门,天安门上太阳升”。但我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嘲笑。爱国从不是另类,而是令人骄傲自豪的事,可以大声叫出来。这个道理,放在十年后的现在,犹可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“耻为华夏民”和耻于发红色声音、表爱国强音的部分国人。

“很简单,我就是社会最最微小的一个细胞,我用最直接的方式,表达我对祖国最单纯的感情。”这是《我爱北京天安门》创作者之一金果的真情表白,也是外祖母以亲身行动向身边人传达的爱国信条。天安门是外祖母爱国深情凝聚成的图腾。她几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风云变迁,见证了中国是如何富起来的、强起来。

她没法以最宏观的语言概述七十年以来党是如何领导人民开创、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是如何进行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这两场伟大革命。但她告诉我,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,就没法让她的月工资从五十多元涨到现在退休后的四千多元,没法让“吃穿不愁”变成如今的“吃穿都好”。在她的眼里,那些伟大的辉煌成就都化作了百姓生活中最深刻的体验:“超级杂交水稻”让老百姓真正地“不愁吃饭”;“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”成了她这位多年的糖尿病患者的福音;年近古稀,她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微信,如何将自己的照片做成音乐相册分享给我;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我回家时,外祖母在站门口一看到我就兴奋地和旁边的人讲“那是我外孙女,从北京坐高铁回来的,才六个小时,多近啊!”看到新闻中恶意诋毁国家和党的事件时,她总是激动地挥着拳头,在空中沉重地砸着。她说,她是和新中国一起长起来的人,她知道祖国在这七十年内发生了怎样震天撼地的变化,取得了怎样举世瞩目的成就。因为经历,因为热爱,所以她始终告诉我,我们与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,如鱼水,如根土,祖国为我们遮风挡雨,保我们平安喜乐,衣食无忧,作为回报,我们要爱国拥党,全心全意,发展自我,建设祖国,造盛世以飨万民!

我生于新世纪,正是祖国蓬勃发展的好时期。我有幸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来到北京求学。选专业时我格外认真谨慎,因为我知道我的人生目标,是要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,竭尽毕生所学与精力。如何传承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,海纳百川、博采众长、推陈出新、革故鼎新,使其更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,正是我选择成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最初动力。而这一切决定都源于外祖母最初教给我的道理,那就是作为庞大社会中的一个最微小的人,也请始终怀抱着和伟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与远大抱负,也请相信自己的点滴之功将助力祖国繁荣昌盛,民族伟大复兴!

经商者,绝不唯利是图,要良知买卖,用心经营,无愧于民,无愧于心;

从政者,绝不贪污腐败,要清正廉洁,为公为民,不辞辛苦,不避阻挠;

治学者,绝不利欲熏心,要清白自守,潜心锻造,乐于开拓,勇于革新;

劳动者,绝不妄自菲薄,要敬业乐群,积极进取,爱岗重责,为国工作。

“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,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,都流出一首赞歌”。家国事小,国家情深,无论身居何处,身行何事,无论贫穷富有,青春年迈,都请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,用自己最嘹亮的声音,向祖国献上最深沉的爱与敬意,告诉她,我爱你,我会守护你,直到盛世安稳,如你所愿。

(作者:叶威  编辑:李萌 张桐)